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
作者:黃慧誠 從昔日污染觸目驚心到如今整治初見成效。練江,這條黑臭了二十多年、曾被稱作“中國污染最重的河”為何能在短短一年半間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分析其原因,其中重要一條,正是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制度設計,使練江整治從根本上扭轉了被動局面。過去不敢想、不敢做、做不了的事情,都在短時間內取得重大突破。
思想上根本轉變,形成“明責知責與共治共享”的普遍共識。督察“回頭看”對汕頭的嚴厲批評,喚醒了當地治污的責任意識和主體意識,更加自覺地扛起練江整治的政治責任和歷史重任。企業經營者也從被動、消極到主動、踴躍參與和積極支持練江整治。
制度上有力保障,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強大合力。廣東省委、省政府堅持把落實督察整改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從資金到政策,切實幫助地方解決實際困難。汕頭市黨政領導駐點包干15條支流治理,形成了市、區、鎮、村同時發力、真干實干的良好局面。
工作上有效推進,形成“投入加大和進度加快”的良好態勢。大量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在省里給予大力支持的同時,當地千方百計籌集確保整治資金。在加快推進項目建設中,當地又堅持“上提一級決策,下沉一級干事”,為下級擔責,促工作落實。
綠色發展活力漸顯,形成“環保與發展協調并進”的雙贏局面。“短期陣痛肯定是有的,但這一天遲早是要來的。政府拿出這樣好的地、這么多的錢,建設印染產業園區,企業更要抓住機會,加快升級發展。”入園企業的心聲,說明綠色發展的理念正在逐步落實。
開展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是黨中央、國務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大制度安排。練江整治實踐充分證明,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成為推動地方黨委和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硬招實招。在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也必須用好這項制度,推動早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
來源: 中國環境報
廣東威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9 | 版權所有 粵ICP備:19024893號-1